文化中国行丨甲午永志!以物证史读懂民族之魂2024-12-10 新闻动态
2024年8月4日,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山东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举办“铭记历史——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”(下文简称“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”)。通过近330件(套)文物,展现近代海军兴衰抗争、向海图强、走向复兴的发展进程,从而读懂“民族之魂”。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这铿锵有力的誓言,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爱国志士的追求。2024年,恰逢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。
1888年,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正式成军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近代化海军,北洋海军的总实力和近代化程度堪称亚洲之首、世界一流。但此后,北洋海军发展停滞不前,同时日本全力发展海军。1894年7月25日,甲午战争爆发,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。9月17日,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,黄海海战爆发。
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首次铁甲战舰的对决,当时“致远”舰为了掩护旗舰“定远”舰遭受重创,在弹药将尽之时,管带(相当于舰长)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吉野号,欲与敌同归于尽,不料中途遭遇爆炸沉没,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。
“致远”舰沉没后,“靖远”“来远”“经远”三舰在作战中均受重创。其中,“经远”舰被四艘日舰围攻,“经远”舰管带林永升指挥全舰官兵奋勇抵抗,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,当即牺牲。帮带大副(相当于副舰长)陈策、二副陈京莹接替指挥,先后壮烈殉国。“经远”舰中弹百余发,不仅火势严重而且船舱大量进水,最终向左舷倾覆沉没,全舰200余名官兵牺牲殆尽,战斗惨烈情景为世界海军史所罕见,就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表示敬意,称:“敌军终未升起降旗,一直奋战,死而后已,当可瞑目海底。”
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序厅,展示的就是黄海海战遗址水下考古中出水的最大文物——“经远”舰水密舱壁,它就像一页残破而沉重的史书,向后人诉说着甲午战争风云激荡的历史。策展人、山东博物馆革命文物部副主任孙艳丽对海报新闻记者感慨:“布展时,当工作人员把‘经远’舰水密舱壁放在展台的一瞬间,我流下了眼泪,它破损的边缘和满身的弹孔,展现了当时爱国官兵‘誓与战舰共存亡’的民族气概。”
图:“经远”舰二副陈京莹在甲午战争前给父亲的家书,上面写道:“现在国家有事,我应该尽忠,况且大丈夫战死沙场,是我的荣耀。”(《现代舰船》杂志社曾刊登)
图:“经远”舰天幕杆用于甲板上支撑遮阳棚,但木质部分被烧焦碳化,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,印证海战中“经远”舰被击中起火的记载。
图:展览中展出了“靖远”舰士兵的合影,军号、哨子、军靴以及士兵肩章等都清晰可见。“靖远”舰沉没于威海卫战役中。(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供图,照片底片由何云凌浩收藏。)
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,北洋海军战死和溺水而死的官兵达600余人,4位管带壮烈殉国。损失“致远”“经远”“超勇”“扬威”“广甲”五艘军舰,重创日本舰队的“松岛”“比睿”“赤城”等五艘军舰。有了考古文物的实证,参战的水兵们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伤亡数字,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,他们曾英勇战斗,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国家浴血奋战、抵御外敌。
黄海海战失败后,北洋海军退守到威海卫,依然没有抵住日本侵略的脚步。1895年2月11日,在北洋海军即将全军覆没之际,时任“镇远”舰护理管带(相当于代理舰长)的杨用霖毅然自杀殉国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专家、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栏目主讲人马骏杰说:“据史料记载,杨用霖端坐‘镇远’舰官舱之内,‘引枪衔口,发弹自击,脑浆自鼻窍垂注如箸,犹端坐不仆,观者惊以为神’。杨用霖是甲午战争中唯一使自杀的清军将领。”类似殉国的情景也发生在其他军舰上,很多士兵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。此次展览中,两块写有“来远”水手姓名的木牌,便印证了海军普通士兵的参战实绩。木牌上用墨书写的字迹仍清晰可见,分别是“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”“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”。对此,马骏杰对海报新闻记者分析:“当时战争残酷,官兵牺牲的时候可能没全尸,所以木牌的作用应是在死后方便找寻对应身份。也体现了当时很多官兵都有为国牺牲的坚定信念。”
图:“来远”舰上发现的木质人名牌。档案显示:于盛元为山东荣成人,战斗中左臂负伤,后清政府抚恤白银40两。(山东博物馆供图)
1895年2月,丁汝昌自杀后,北洋海军全军覆没。刘公岛北洋海军公所被日军占领。甲午战争历时8个月,以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结束。
寻找甲午沉舰工作从未停止。2014年,我国开始探查“致远”舰遗址,由于“致远”舰被埋于18-22米深的海底淤泥中,水下能见度很差,考古队只可以通过海洋磁力仪和人工潜水探摸,确认沉舰的准确位置。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周强向海报新闻记者回忆道:“我们得知一门装有滑轨的加特林机枪,这是‘致远’舰独有的装备,它装在船的后桅杆的桅盘上。当我在水下触摸到它时,瞬间感觉自己在跟历史对话。如今,我们重新把它放到山东博物馆展览时,我心里默默对它说:‘你在水下躺了一百多年,终于又重新站立起来了。’”
作为北洋海军的主力舰,“定远”舰具有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,面对凶猛的炮火,始终屹立不倒。在“定远”舰文物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重达18.7吨重的铁甲,这块铁甲保护的是两门可旋转的主炮。周强介绍:“第一次打捞时,‘定远’舰铁甲即将出水,一根钢缆意外脱落,专家决定把铁甲放回海底。第二天,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难作业,终于将铁甲打捞出水,而这一天,恰是黄海海战爆发126周年纪念日。”“定远”舰铁甲的打捞出水,对研究一级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,更是对阵亡将士最好的慰藉。
十年寻舰,黑发生银丝。从2014年,水下考古工作人员第一次下水探查“致远”舰遗址,到如今他们已整整奋斗了十年。十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项目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,维持的时间最长、顶级规模、成果最为丰硕的海战战场遗址考古项目之一。辽宁黄海海域和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共确认沉舰遗址7处,出水文物4000余件。130年后,这七艘舰船的遗物在博物馆重新“聚首”,让我们得以重温历史,感悟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苦心孤诣、近代中国军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、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文物出水后由于环境的变化,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,文物保护工作特别的重要。其中,出水金属文物的保护又是国际难题。甲午沉舰有巨大的舰体和大量出水的铁质文物,让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,探索了很多有效方法,为出水金属文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。
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无机质文物保护部主任、研究馆员蔡友振曾负责修复“济远”舰上系缆桩、锚链及海水淡化蒸汽发生罐,均属国家一级文物。其中海水淡化蒸汽发生罐是目前国内保存的唯一一件此类型文物,修复师们从其底部破损处放入内窥镜,基本了解内部结构:罐体侧面由4层金属层与最外侧石棉保温层组成,具备储水、保持温度的功能。蔡友振介绍:“这件海水淡化蒸汽发生罐由多种材质组合而成,受长期海水侵蚀和出水后存放环境影响,罐体腐蚀极其严重,存在整体坍塌损毁风险。此类脆弱珍贵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先例可循,更没有同类型文物修复案例可供参考。通过高校合作及国内专家现场指导,修复师们采取‘先保命再治病’的修复思路,以保护罐体外形为主、底部及器壁支护与加固的总体修复方案。”
除此之外,研究还发现“济远”舰系缆桩、锚链材质为灰口铸铁,虽然具备比较好的耐腐的能力与耐磨性,但常年的海水浸泡让铁质文物产生了严重锈蚀而且含有大量可溶盐,亟需进行脱盐处理,让附着在文物表面和锈迹中的盐分充分释放到去离子水中。最后再对铁质文物进行缓蚀和封护处理,减缓文物以后的腐蚀速度,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,让革命文物焕发应有的容光。
图:修复师们在对“济远”舰系缆桩整体浸泡脱盐处理(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供图)
蔡友振对海报新闻记者说:“这些出水文物是甲午战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物,对研究甲午战争、北洋海军及19世纪兵器制造具备极其重大历史、军事和科学价值。”
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的尾厅,设置了“向海图强”的板块。孙艳丽对海报新闻记者表示:“爱国主义不是一个理念上的口号,而是生动地体现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中,烙印在一个个群体的英勇抗争上。此次‘铭记历史——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,更是对当代人的一次精神洗礼。通过对沉舰文物的探寻、展示,让我们永远铭记为国捐躯的英雄们,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,这就是文物新生的意义。”
“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,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”。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,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潮迅速崛起,中国人民持续不断的救亡图存斗争一浪高过一浪。如今,我们更是有足够的自信与底气回望那段历史,坦然面对曾经的屈辱与创痛,更能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慎终追远,从中汲取力量,砥砺前行。
(合作单位: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、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、山东博物馆)
相关文章
-
2024-09
蒸汽发生器属类可由其现有自身条件界定
对《蒸汽发生器是否属于特定种类设备》一案中的设备“蒸汽发生器”是否属于监管范围内的特定种类设备的...
查看详情 -
2024-09
蒸汽发生器是否属于质监部分监管范围
《中国质量技术监督》2012年第10期“抛砖引玉”栏目刊登的《蒸汽发生器是否属于特定种类设备》介...
查看详情 -
2024-09
家庭燃油取暖炉怎么样 家庭燃油取暖炉用法介绍【详解】
取暖锅炉主要是用于采暖用的,属于生活锅炉的范畴。升温快、平稳,火力大小可以随心调节,居家厨房必备...
查看详情 -
2024-09
Ⅰ类燃油燃气锅炉实际操作考核试题
(2)排污装置:分定期排污和连续排污,定期排污的最大的作用是排除沉积在锅炉内的水渣;连续排污的作...
查看详情